2024年12月13日09:41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
初冬時節(jié),走進廣西桂林市全州縣才灣鎮(zhèn)南一村,百余畝葡萄大棚猶如一排排銀色的波浪,一直延伸到山腳;葡萄園內,枝葉漸次變黃,在朝陽的映照下,呈現(xiàn)出五彩斑斕的畫面。
2021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南一村毛竹山村考察調研,詳細詢問葡萄產量、品質、銷路、價格等情況,并到村民王德利家中看望。王德利當時告訴總書記,他們家種了12畝葡萄,農閑時外出務工,2020年家庭收入超過14萬元。總書記聽后十分高興,他說,“好日子都是奮斗出來的。希望你們依靠勤勞智慧把日子過得更有甜頭、更有奔頭。”
殷殷囑托,催人奮進。近些年來,南一村黨總支一班人帶領黨員群眾,齊心協(xié)力發(fā)展壯大葡萄產業(yè),建設和美鄉(xiāng)村,將一個窮困的落后村建成全國鄉(xiāng)村特色產業(yè)產值超億元村。南一村也因此獲評全國文明村鎮(zhèn)、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自治區(qū)先進基層黨組織等稱號。
讓群眾富起來,黨組織先要強起來
“毛竹山,泥瓦房,生活苦,南瓜湯,有女不嫁毛竹山”,曾經的毛竹山村,十里八鄉(xiāng)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現(xiàn)如今,“毛竹山,葡萄香,家家戶戶住樓房,有女就嫁毛竹郎。”卻是南一村美好生活的真實寫照。
毛竹山村是南一村的一個自然村,曾經的南一村,村民靠種水稻等傳統(tǒng)農作物或打短工為生,一方水土養(yǎng)活不了一方人。
當時,在南寧從事文化產業(yè)的黨員王軍榮事業(yè)穩(wěn)定,接到家鄉(xiāng)“求賢”消息后,他沒有絲毫猶豫,返鄉(xiāng)擔任南一村黨總支的組織委員。村“兩委”班子年紀偏大,活力不足、干勁不足的窘境,是南一村面臨的一大問題。
窮則思變。上任后的半年里,王軍榮跟著老書記,把南一村24個自然村、1000多戶村民家基本跑了一遍,終于摸清了落后的“根源”:黨支部凝聚力不強、村上沒有發(fā)展方向。
“讓群眾富起來,黨組織先要強起來。”在一次村“兩委”會議上,他把掌握的情況以及想法,向黨組織交了底:“我們不能改天,但可以換地。莊稼長不好,就試試別的,總不能輕言放棄。”他的堅定讓大家心動起來,村“兩委”決定帶領群眾找出致富新路子。
剛開始,大家把希望寄托在柑橘種植上。三四年后,柑橘終于掛果,卻遭遇致命的黃龍病。村民不得不把所有柑橘樹砍掉,重新種上單產低、效益不高的水稻。
為此,鎮(zhèn)政府專門請來農技專家,給南一村“把脈”。專家發(fā)現(xiàn)南一村晝夜溫差大,土壤肥沃,建議改種產量大、技術門檻低的比昂克葡萄。
有了柑橘事件的“前車之鑒”,不少村民心有余悸,甚至拔掉了剛種下的葡萄苗,偷偷種回水稻。
為了給村民吃下定心丸,村黨總支組織村民去資源縣等地考察,學習先進經驗。村黨總支還聯(lián)系農村信用社,為愿意種植葡萄的村民提供每畝5000元的專項低息貸款。
有了技術指導和資金支持,黨員王海榮、王世遷等成了第一批種植葡萄的帶頭人。王海榮家的兩畝地,在改種第二年就掙了14000多元,不僅還上了貸款,還凈賺4000元。這也讓村民放下疑慮,紛紛加入葡萄種植行列。幾年間,南一村就有500多戶村民種上了葡萄,種植面積逾300畝,人均收入超1.5萬元。
壯大產業(yè)不能斷檔,否則就對不起村民
隨著市場日漸飽和,南一村的葡萄風味開始不受歡迎,且集中上市導致階段性供過于求,有時只能賣到2—3元錢一斤。2021年,村“兩委”換屆,王軍榮當選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后,第一時間向鄉(xiāng)鎮(zhèn)尋求幫助。
科技賦能,激活產業(yè)發(fā)展“新引擎”。才灣鎮(zhèn)大力推動村黨總支與廣西農科院、廣西特色作物研究院開展聯(lián)建共建,引進葡萄種植領域專家人才。科技特派員張瑛、何建軍等人常駐田間地頭,在多番試驗、調研后,建議更換單價更高、風味更好、更易儲存的葡萄品種。
改良品種意味著從頭開始。初嘗甜頭的村民你看著我,我看著你,誰也不愿意冒險:“我們的地一直種的都是老品種,換了新品種能保證有好收成嗎?”
此時,黨員種植大戶王海榮狠了狠心,當著鄉(xiāng)親們的面,砍斷了郁郁蔥蔥的藤蔓:“這次還是我家先種,有什么后果我擔著。”為打消村民顧慮,王海榮與村“兩委”及部分致富帶頭人拔掉了十多畝比昂克,開始試種妮娜皇后和陽光玫瑰等新品種。
妮娜皇后葡萄果粒飽滿渾圓,猶如紅寶石一般,售價一度高達200元每公斤。但其管護技術復雜,著色十分困難,產量和品相極不穩(wěn)定。
村“兩委”成員自掏腰包買書自學、外出考察,在攻克掛果率低、著色難且不均勻等技術難題后,次年就迎來了豐收。
“壯大產業(yè)不能斷檔,否則就對不起村民。”王軍榮說。南一村黨總支在縣委、鎮(zhèn)黨委的支持下,成立葡萄種植協(xié)會,組建技術幫扶志愿服務隊。
線下,邀請市、縣農技專家和致富帶頭人,每月深入田間地頭開展一次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線上,依托全州縣黨建“云互動”視頻系統(tǒng),讓村民隨時隨地參與線上葡萄種植技術培訓,與專家在線交流互動。通過送技上門,共幫助群眾解決葡萄種植病蟲害、管護問題等28個。
種下果苗,搭立新架,疏花育果,冬日堆肥……春來冬去,葡萄園里的傳幫帶從未停止。南一村黨總支聯(lián)合科技特派員,幫助村民改進鋼架結構的大棚,下雨天也能在大棚里勞作,提高了勞動效率。“昨天張瑛老師還打電話,讓我叮囑老鄉(xiāng)們,別著急堆肥,等她過來看看再確定時間……”村民王新明說。
多樣的葡萄品種延長了上市期,鄉(xiāng)親們的農忙時間雖然越來越多,但種植葡萄的積極性大大提高,還流轉了不少周邊村的土地,開展規(guī)模化、專業(yè)化的種植。
為了提升葡萄品質,村黨總支因勢利導,帶領黨員群眾建起了“5G智慧葡萄果園”系統(tǒng),采用限根栽培、滴灌、水肥一體化等技術,大幅降低葡萄病蟲害發(fā)生率。目前,南一村輻射帶動種植葡萄面積3000余畝,年人均收入超3.8萬元。
村莊變村景,村民樂享發(fā)展紅利
“一草一木一忠魂,一山一石一豐碑”。90年前,中央紅軍在湘江兩岸與敵人展開了湘江戰(zhàn)役三大阻擊戰(zhàn),其中之一的腳山鋪阻擊戰(zhàn),就發(fā)生在南一村腳山鋪自然村。
紅色印記與蓬勃的葡萄產業(yè)交相輝映,書寫著南一村鄉(xiāng)村振興的新篇章,讓這個小山村人氣越來越旺。南一村黨總支也有了新的目標:開發(fā)紅色旅游路線,發(fā)展葡萄生態(tài)農業(yè)和觀光旅游,讓村莊美和環(huán)境美有機融合。
“原來這里是禽舍,一到下雨,糞便污水直接流到村道上去。”村民羅玲玲一邊固定竹籬笆,一邊笑著介紹她家的菜園。如今,這個不到十個平方米的“微菜園”,種滿了各色蔬菜,也為美麗鄉(xiāng)村增添了一隅綠意。
起初,村民提升村容村貌的意識不強,有的村民建房隨意無序,房前屋后垃圾成堆。為了改變這一現(xiàn)狀,南一村黨總支認準了一條,“村莊變村景,讓村民樂享發(fā)展紅利。”
村“兩委”班子通過走訪座談、召開村民會議,共同規(guī)劃農業(yè)功能區(qū)2000畝、生態(tài)保護區(qū)300畝,改造18個自然村937棟房屋,打造富有特色的桂北民居。同時,運用積分管理,發(fā)動村民在房前屋后打造“微菜園”“微花園”“微景觀園”等“三微園”,村容村貌為之一新。
3.5米寬的繞村水泥路被青山綠樹掩映,村內一棟棟小洋樓排列整齊……昔日槍林彈雨戰(zhàn)火紛飛的紅色戰(zhàn)場,如今產業(yè)興、農民富、鄉(xiāng)村美的畫卷正徐徐鋪展。
近兩年,進村的游客越來越多,南一村專門成立了“環(huán)保媽媽”志愿服務隊,引導各家各戶管好衛(wèi)生。現(xiàn)在,大家不再隨意亂丟垃圾,路上看到還會主動制止。
目前,全村培育農民導游21人,已發(fā)展農家樂、小賣部30多家,帶動1500多人在家門口就業(yè)。2023年,南一村累計接待游客83萬多人次,帶動全村戶均增收近萬元。
現(xiàn)在,王德利家也成了南一村的網紅打卡點,門口的小攤位上,鄉(xiāng)親們自制的紅薯粉、辣椒醬擺在顯眼位置,十分走俏。
“別看我這地方不大,每年能多掙三四萬呢。”午后的陽光照進小院,王德利的臉上洋溢著滿足和幸福的笑容。(本報記者 曹明珠)
相關專題 |
· 黨的建設數(shù)據(jù)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