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4日09:22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
“我成了小區里的大管家!”近日,談起擔任小區黨支部書記后的感受,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區炳輝社區安裝公司小區黨支部書記郭小靚說,“一年多來,我們開展入戶走訪,幫助大家解決問題訴求,群眾也真的把我當成了親人,很有成就感!”
2023年,合肥市常住人口超過980萬,邁入特大城市行列。城市規模擴大、人口增加,對城市基層治理提出新的要求。2022年以來,合肥市緊盯小區這個群眾居住生活的基本單元,探索基層治理重心從“社區治理”向“小區治理”延伸,全力推動黨的組織建到小區、黨群議事開在小區、難點問題解在小區,打通為民服務“最后一米”,不斷提升小區治理水平,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織密組織體系——
一小區一組織
包河區煙墩街道有26萬人,是合肥市最大的街道,回遷小區多,矛盾糾紛突出,投訴信訪量一度居高不下。去年5月,街道實體化建立40個小區(片區)黨組織,對60余個小區實現了組織全覆蓋,由黨員社區工作者擔任小區(片區)黨組織書記,帶領小區黨員開展上門入戶大走訪,在矛盾化解中密切黨群關系。
按照“便于黨員開展活動、便于群眾參與議事、便于社區領導治理”的原則,合肥市全面調整優化小區(片區)黨組織設置,全市4800余個住宅小區按照“一小區一組織”,開放小區和獨立樓棟按照每500戶左右整合為一個片區,共成立3836個小區(片區)黨組織,實現小區黨組織全覆蓋。
在廬陽區平樓社區馨苑小區地下車庫入口,監控探頭已經運行2個多月,車輛剮蹭糾紛明顯少了很多。問題的解決,與廬陽區人大常委會四級調研員唐永龍的協調幫辦分不開。去年7月,他來到平樓社區擔任基層治理指導員,“小區群眾哪里反映問題多,我們就專攻哪里。”唐永龍說。
合肥市樹立一切工作到小區的治理理念,不斷加強小區黨組織力量配備,選派市縣兩級63名退出領導崗位干部到社區擔任基層治理指導員,2662名街道(鄉鎮)干部擔任小區黨建指導員,3788名黨員社區工作者擔任小區黨組織書記,招募8709名居民黨員骨干擔任紅色小管家,不斷建強“基層治理指導員+小區黨建指導員+小區黨組織書記+紅色小管家”的小區治理隊伍。
做優自治機制——
搭建黨群議事平臺
“感謝社區在小區內架設充電樁,解決了小區‘飛線充電’問題”“以前我們小區里沒有停車位,車輛亂停,社區規劃了停車位以后,車輛進出方便多了”……近日,蜀山區稻香村街道老舊小區孫北小區的居民高興地談論著身邊的變化。這是小區黨組織開展“周末議事廳”活動以來,小區治理水平提升的一個縮影。
群眾利益無小事,合肥市不斷健全黨組織領導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拓寬渠道、創新形式,充分激發群眾參與小區治理的熱情,在全市各類小區搭建“周末議事廳”“香樟樹下話家常”等黨群議事平臺1400余個,1.6萬余名群眾常態化參與黨群議事,對街道社區的工作更理解、更配合了。
每天下午3點45分,蜀山區蜀麓苑社區的寶媽陳娜都會穿著紅色馬甲準時出現在校門口接孩子放學。除了接自己的孩子,她還是另外5名孩子的“共享媽媽”。接到孩子后,陳娜會帶他們一起到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寫作業、吃晚飯。像陳娜這樣的“共享媽媽”,社區黨委一共招募了10名。
將“服務對象”變為“工作力量”,合肥市堅持引導居民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持續培育孵化黨員志愿組織、群眾性活動組織,在全市小區成立1957個志愿服務隊、1488個黨員先鋒隊,常態化為小區居民提供幼兒看護、上門送餐、便民理發、家電維修、治安巡邏等志愿服務,培育了“叮叮當當修理鋪”“余姐縫紉社”等一大批群眾認可的志愿服務品牌。
聚焦難點問題——
紅色小管家上門服務
“兒女都在上班,只有我一個人在家,以前都是自己湊合,現在頓頓有葷有素,口味也很符合我們老年人。”新站高新區光明之家小區70歲的許國華是社區食堂的常客之一,每到飯點,他就和“老伙計們”結伴前來。一葷兩素一湯只需10元、一葷兩素加半葷只需12元。
針對群眾普遍反映的老年人就餐難問題,合肥市在各社區建成并運營老年食堂226個、助餐點625個,為行動不便的老人安排紅色小管家送餐上門。
瑤海區恒通小區是20世紀90年代一個老軍工企業家屬區,居住了很多企業退休老職工,為了更好照顧這些老人,社區黨委與老人們立下“窗簾之約”——7∶30開窗簾,18∶00關窗簾。“我們自己制作了窗簾,上面有‘窗簾之約’標識。紅色小管家每天在小區穿梭,定時關注老人生活動態。”紅色小管家郝素云說。
合肥市全面推行“有事專找小管家”工作法,每名紅色小管家聯系服務250戶左右居民,根據每戶家庭情況和實際需求,明確日訪戶、周訪戶、月訪戶,針對獨居老人、殘障人士等8類特殊群體常態開展“敲門行動”,提供物品代買、業務代辦等服務,用暖心服務換取群眾舒心體驗。(本報通訊員 合組軒)
相關專題 |
· 黨的建設數據庫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