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中源
2024年07月30日08:11 來源:經濟日報
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事業。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面對人民群眾新期待,必須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既要保持高度的戰略定力,又要講究科學的方式方法。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立足于總結和運用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寶貴經驗,明確將堅持守正創新作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貫徹的原則之一,強調“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動搖,緊跟時代步伐,順應實踐發展,突出問題導向,在新的起點上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這充分體現了我們黨的歷史自覺與歷史擔當,指明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則遵循。
守住守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理”“正道”
“守正”強調按客觀規律辦事,就是堅守正道、堅持真理,就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動搖,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不動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動搖。我們的改革開放是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2017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的十九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以三個“不能變”標定改革方向:“無論改什么、改到哪一步,堅持黨對改革的集中統一領導不能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不能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價值取向不能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理”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就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就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正道”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二者統一于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之中。
守住守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理”,需立足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偉大實踐,始終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把握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好、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科學回答了新時代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怎樣全面深化改革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充分反映了新時代我們黨科學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統籌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和發生歷史性變革的偉大實踐及其經驗升華,在應變局、開新局中不斷回應“四個之問”,實現了在堅持馬克思主義中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有機統一。在當代中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就是真正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就是真正堅持和發展科學社會主義。因此,需堅持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切實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轉化為統一思想、凝聚力量、指導實踐的精神動力與科學方法論,推動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成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題中之要義。
制度優勢是一個國家的最大優勢,制度競爭是國家間最根本的競爭。守住守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道”,必須堅持和完善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不斷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進一步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擁護的制度和治理體系。在國家治理現代化實踐中,制度的特點、優勢、價值與生命力往往通過制度的發展成效來彰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堅持和完善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重要途徑,并為其提供強大動力和堅實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黨領導人民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基礎上不斷建構和發展起來的,擁有多方面的顯著優勢、豐富的實踐成果,因而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注重各項制度的系統集成與協同高效,是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歷史性偉大成就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障,成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遵循。
創出創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路”“新局”
“創新”就是在堅持守正基礎上不斷取得新發展,實現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不斷開拓發展新境界,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這為推動社會變革提供了哲學原理和思想方法。歷經改革開放以來的探索,全面深化改革處于向廣度和深度進軍的階段,必須總結和運用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寶貴經驗,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在把握規律的基礎上實現變革創新。要科學謀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舉措,聚焦破除妨礙中國式現代化順利推進的體制機制障礙,明確改革的戰略重點、優先順序、主攻方向、推進方式,突出改革問題導向,瞄準各領域重點改革任務。改革舉措要有鮮明指向性,奔著解決最突出的問題去,改革味要濃、成色要足。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創出創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路”,關鍵在于不斷創新改革發展的理念、制度與方式方法。首先,堅持問題導向,牢牢抓住改革發展主動權。要善于發現和分析新問題和新態勢,敢于瞄著問題去、追著問題走,特別是要敢于和善于跟蹤發展中的新問題、變革中的深層次問題、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黨的建設的突出問題,以及全球治理體系變革中的重大問題,在把握事物本質、把握發展規律、把握工作關鍵、把握政策尺度的基礎上,不斷提升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舉措的含金量與執行力。其次,堅持系統觀念和實踐觀念的有機統一。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涉及國家發展和社會生活方方面面,機遇與挑戰并存,牽一發而動全身。需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統一、頂層設計與先行先試相結合。一方面,善于觀大勢、謀全局、抓根本,處理好經濟和社會、政府和市場、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發展和安全等重大關系,增強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另一方面,以釘釘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實。求真務實抓落實、敢作善為抓落實,堅持上下協同、條塊結合,科學制定改革任務書、時間表、優先序,以實績實效和人民群眾滿意度檢驗改革。著力解決制約構建新發展格局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卡點堵點問題、發展環境和民生領域的痛點難點問題、有悖社會公平正義的焦點熱點問題,以高質量發展的實效驗證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效。
善弈者謀勢,善謀者致遠。創出創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局”,需以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中國方案”開辟“中國之治”的新局。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題中之義,其目標指向在于推進國家制度與治理體系的系統集成和協同高效,切實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需立足國家治理的構成要素及其運行規律,構建有效協同機制與實踐規范,將堅持黨的全面領導貫穿于國家治理的全過程和各方面。完善黨的自我革命制度規范體系,不斷推進黨的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在法治軌道上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統一,及時把改革成果上升為法律制度;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進一步明晰國家治理現代化的任務和目標,為更好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制度供給和可靠制度保障。
在守正創新中行穩致遠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的探索就是一個在繼承中發展、在守正中創新的歷史過程。”守正創新是我們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思想方法。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顛覆性錯誤,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
堅持守正創新,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地推進改革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偉大實踐很好體現了實事求是的原則要求。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更加注重改革實效,做到精準施策、適時適度,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切忌脫離實際。一方面,深刻把握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新特征新趨勢,既保持戰略定力,又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另一方面,堅持問題導向與目標導向相統一,審時度勢、順勢而為。在改革頂層設計層面,既注重發展性,又避免理想化;在改革決策執行層面,既注重制度的原則性與執行的規范性,又注意現實差異性;在改革方式層面,既注重方式方法多元化,又強調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工作。
堅持守正創新,用好唯物辯證法,以創新思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深刻把握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所向與要求所在,特別是厘清堅持守正創新與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堅持系統觀念的內在聯系,并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系統部署中,特別是在聚焦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聚焦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聚焦建設美麗中國、聚焦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聚焦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長期執政能力“七個聚焦”中,把握守正創新的核心意蘊與基本要求,切實把相關工作的方向性、目的性、原則性和整體性布局、系統性推進、可持續性發展有機統一起來。
堅持守正創新,以人民為中心,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義;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動力。”面對利益增進和利益調整并存、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復雜局面,需始終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統籌各方面各層次利益關系,善于算大賬、總賬、長遠賬,讓人民呼聲與改革脈搏共振,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一方面,切實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將人民作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評卷人,始終站在人民的立場上認識、分析和解決問題,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另一方面,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更加注重系統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點,更加注重改革實效,切實把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轉化為制度安排和現實成果。
(作者系廣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