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8日08:08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新聞網
福建省將樂縣位于閩西北武夷山南麓,轄18.6萬人口,是原中央蘇區縣、革命老區縣。近些年來,這樣一個山區小縣城,農村空心化、農民老齡化、土地閑置撂荒等問題日益突出。將樂縣充分發揮黨建引領聯農帶農優勢,引導農戶把生產交給“保姆站”、把土地交給“合作社”、把發展交給“合伙人”,走出一條黨建引領農村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新路子。去年,全縣自有經營性收入13萬元以下的村全部消除。
打造“農耕保姆站”
談起去年的水稻收成,萬安鎮福匡村村民梁憲崇一臉笑容。“因為家里勞動力少,我們就把70余畝土地托管給“農耕保姆”,種植成本降低了30%左右,一年能多賺1萬多元。”
為解決土地閑置撂荒問題,將樂縣聚焦誰來種地、怎么種地,突出村黨組織內統外聯的優勢,構建“農耕保姆站+服務組織+托管員”三級服務體系,推動小農戶與現代化農業有機銜接。
在服務體系上求實效。按片區遴選22個有資質、有實力的服務組織,成立南、中、北3個聯合社,以聯合社為平臺打造3個片區“農耕保姆站”。以全縣各村(場)黨組織為依托,組建144支“托管員”服務隊,通過托管員集中動員對接、“農耕保姆站”統一分包、服務組織代耕代種三級聯動,帶動全縣復耕復種撂荒地,全程托管零星土地6000余畝,有效解決空殼家庭以及留守老人無力耕種、土地拋荒的問題。
在服務供給上創特色。圍繞產前、產中、產后全產業鏈社會化服務,由縣農村經濟經營發展中心集中整合各類農機裝備,組建栽培、機械等技術服務團隊,推出金融產品,為農戶提供從種到收、從技術服務到農資供應、貸款支持等全程“保姆式”服務,以規模化經營、集約化生產提升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
在服務質量上把好關。縣級統籌協調農機、農技等部門開展業務對接協作,制定當年育、插、耕、保、收等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各環節指導價格及作業質量標準,通過“近鄰懇談會”征詢意見、在村(場)張榜公布等方式,公開接受黨員群眾監督,促進生產托管服務標準化、規范化發展。
支部領辦“共富合作社”
資源分散、各自為戰是制約鄉村產業規模化發展的主要瓶頸。將樂縣緊盯農村土地經營方式改革,因地制宜探索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推動“一家一戶”小生產向抱團發展對接大市場轉變。
推動支部領辦合作社。聯合出臺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20條措施,整鄉推進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模式,帶動全縣村黨支部領辦37家“共富合作社”。全面推行黨建入章制度,通過建立村黨支部前置研究機制,明確合作社人事選任、項目運作等重大事項納入清單,從制度上規范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運行管理。
推動土地股份式經營。堅持支部主導、黨員帶動,由村集體帶頭盤活集體閑置土地等作價入股,引導現任村“兩委”、黨員種養大戶等加入合作社,示范帶動村民整合撂荒土地、閑置土地作價入股合作社,實現村民變股民、資金變股金。村黨組織提供居間服務,集中流轉整合零散土地,交由合作社統一管理、集中規劃,通過土地連片化、規模化、機械化經營,實現土地從“分散經營”向“集中聯營”轉變。
推動產業發展規模化。鼓勵村黨支部主動鏈接龍頭企業,采取“公司+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建立龍頭企業配套產業示范基地。針對抗風險較強、收益較高的傳統產業,村黨支部牽頭組織合作社統一開展土地平整、實施機械化作業,有效增加畝產效益。
“這兩年,我通過土地、勞動力入股了合作社,獲得租金收益1.5萬元,分紅收益5000元。”余坊鄉洋源村村民張生華高興地說。目前,全縣合作社通過自主經營、服務經營、合作經營等方式,累計帶動村集體創收460多萬元、農戶增收2400多萬元。
引入“鄉村合伙人”
“去年以來,我們統籌整合各類資源要素,推出村村聯營、村企共建、村校合作等模式,促成光伏發電、茶產業等合伙項目,實現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村集體經濟平均收入同比增長8%、37.6%。”白蓮鎮黨委組織委員潘逸楦說。
針對鄉村土地利用方式粗放、產出效益不高等問題,將樂縣探索創新“黨建引領、城鄉融合、工農互促、共同富裕”的“鄉村振興合伙人”模式,最大限度激發土地活力、釋放鄉村振興紅利。
引回一批優質合伙人。制定回引各類人才助力鄉村振興的若干措施,在創業就業、生活安置等方面予以扶持,推動項目回遷、資金回哺。目前,全縣已回引80余人返鄉創業興業,投資建成42個致富帶富示范基地,帶動800余戶農戶實現家門口就業。
推出一批特色資源包。在生態資源、產業基礎較好的村,引導村黨支部牽頭整合“兩閑資產”、撂荒土地等資源要素,捆綁形成農旅康養、特色研學等72個資源包,面向社會招募“鄉村振興合伙人”,引進上市公司或龍頭企業落地將樂,采取“組織聯建、村企合作、共同開發”等方式,聯合打造47個村財聯創聯帶聯增基地,帶動村集體村民增收2800多萬元。
探索一批共富新模式。以強村富民公司為平臺,推行“共享農業”模式,由村黨組織、鄉村驛站等幫助引薦缺乏資金但專業對口的大學生技術入股,推動企業、大學生聯結成利益共同體。目前,全縣共引進45名大學生返鄉帶動解決產業技術研發、土地迭代升級等問題37個。(本報通訊員 將組軒)
相關專題 |
· 黨的建設數據庫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