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友在线无码免费视频,久久只有这里的精品69,国产精品亚洲а∨天堂2020,2020国自产拍精品高潮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第五屆全國基層黨建創新典型案例征集活動

四川開江:推行"四聯"工作法 黨建引領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中共開江縣委組織部

2019年10月17日15:3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四川省達州市開江縣,地處秦巴山區特困地區,是川陜革命老區,轄區內多為丘陵地形,農田面積小、人均耕地少,是典型的農業縣。面對大多數行政村都是無資金、無資產、無資源的“空殼村”困境,農村基層組織在脫貧攻堅中的凝聚力、戰斗力曾一度弱化。開江縣以加快實現集體有收益、村民奔小康、基層增活力為目標,創新推行“四聯”工作法,全縣集體經濟“空殼村”全面消除,2018年實現累積收入1至10萬元的村113個,10至20萬元的村13個,20至50萬元的村23個,50萬元以上的村2個,形成了基層黨建、村級集體經濟與脫貧攻堅三維聯動的良好局面。推行“四聯”工作法以來,其相關經驗做法被人民日報、四川日報宣傳推廣。

一、背景與起因

黨的十九大指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壯大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黨中央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持續提升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的戰略高度,作出的一項重要決策部署,直接關系農民切身利益,直接關系農村改革發展大局,直接關系黨在農村的執政根基鞏固。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歷年的中央“1號文件”,都對此項工作進行安排。開江縣作為秦巴山區集中連片扶貧開發重點地區,幅員面積1033平方公里,轄20個鄉鎮、196個行政村,總人口60萬。2014年,全縣共有貧困村51個,其中深度貧困村3個,20戶以上貧困戶的非貧困村146個,貧困人口20446戶、59796人,貧困發生率為12.04%,83%以上行政村都是無資金、無資產、無資源的“空殼村”,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刻不容緩,勢在必行。

為此,開江縣始終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來抓,先后制定出臺了“集體經濟發展實施意見”“十條措施”“考核辦法”,成功探索了村集體經濟發展“組織聯建、股份聯動、村企聯手、供給聯盈”“四聯工作法”,全面消除了“空殼村”,全縣村集體經濟發展進入了“持續壯大一批薄弱村、鞏固提升一批富裕村、培養造就一批經濟強村”的新階段,并因村制宜探索了符合當地實際情況,探索龍頭企業“投桃報李”、致富能人“借梯登高”、特色產業“生血造血”、做好“服務創收”、摸清家底“變廢為寶”等集體經濟發展模式。

二、具體做法

(一)組織聯建,破解“無人抓”難題。針對發展村集體經濟,部分村組干部不愿抓、不敢抓局面,把村集體經濟發展納入縣鄉村黨建述職評議重要內容,并采取以強帶弱、行業聯手、資源共享“1+N”方式,建成帶富創富村集體經濟聯合黨組織56個,激發村組干部“行動力”。一是村黨支部與企業黨支部聯建。充分發揮龍頭企業技術、信息和市場優勢,成立“村黨支部+企業支部”聯合黨委,天源油橄欖公司企業黨支部與永興鎮柳家坪村黨組織結對發展,帶動厘清發展思路、共擔市場風險。二是村黨支部與技術協會黨支部聯建。以縣林學會專業支部為統攬、銀杏產業協會支部為支撐、產業園區電商支部為重點,設立銀杏產業園區新太鄉片區黨總支,定點派駐技術人員,開展政策咨詢、技能培訓、品種推廣等服務。三是村黨支部與專合社黨支部聯建。依托專合社優勢產業項目,采取村黨支部與專合社協商共建方式,共同探索資源開發、市場運作、風險防控等經管機制,實現聯動聯管、聯營聯享。

(二)股份聯動,破解“無人干”難題。針對部分村民對發展村集體經濟“不主張、不反對、持觀望”等思想問題,建立“33211”村集體利益分配指導性意見,采取“收益30%分配貧困戶,30%分配非貧困戶,20%作為公積金,10%激勵經營管理人員,10%用于集體經濟組織工作經費或公益事業”模式,實現了村集體“有收益”、老百姓“享分紅”。一是引導土地變股份。按照平等自愿、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原則,鼓勵農戶以自有土地承包經營權,通過合同或者協議方式入股村集體公司成為股民,村集體公司每年給予土地入股保底分紅,村集體公司贏利后,45%利潤發展項目建設,55%利潤再次分配入股村民。二是探索資金變股金。整合農田水利、土地整理、道路建設、環境綜合治理、集體經濟發展扶持金等涉農項目資金,在不改變資金性質及用途前提下,按照村集體、貧困戶、一般農戶5:3:2比例量化為股金,并按股獲得收益。三是推動宅基地變股權。農戶可利用宅基地或住房入股村集體公司,發展旅游產業獲取股金收益。比如,普安鎮寶塔壩村集體公司將村民入股住房進行打造發展民宿旅游,村民人均增收330元。

(三)村企聯手,破解“無人帶”難題。針對發展村集體經濟“缺乏經營能力、抗風險能力不強、不能駕馭市場”等問題,按照統一注冊、統一掛牌、統一架構、統一章程“四統一”要求,在全縣196個行政村成立村集體經濟發展有限公司,通過董事會選舉村支部書記為公司董事長,激發村級黨組織“驅動力”。一是推行“黨支部+村集體公司+農戶”引領帶動模式。充分發揮村黨支部引領作用,吸納返鄉大學生、致富帶頭人等加入村集體公司,負責公司日常運營管理;村集體公司根據市場需要,因地制宜選準符合當地實際的產業項目,吸納農戶加入公司,并組織農戶統一標準生產。二是推行“股東監事會+城普投資公司”風險防控模式。成立村集體公司股東監事會,對村集體公司的投資經營活動進行監管,嚴格遵循“四議兩公開”程序,由村黨支部將農戶、村集體入股資金轉入縣城普投資公司,委托縣城普投資公司按照國有投資公司擔保機制,整體進行風險擔保,增強村集體公司抗風險能力。三是推行“村集體公司+專家”發展咨詢模式。成立“稻田+”產業研究中心、村級勞務服務中心和職業農民培訓中心“三大中心”,聘請高級職稱“三農”工作顧問2名,深化校企合作,實施新型實用人才孵化“五大工程”,對全縣村集體經濟進行整體設計孵化運營。

(四)供給聯盈,破解“無錢賺”難題。為避免村集體經濟“無序發展、產品過!钡葐栴},緊緊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挖掘和整合農村各類資源,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激活村集體公司“造血力”。一是發展循環有機產業。利用開江地理優勢,由村集體公司牽頭,淺丘平壩采取“稻田+魚、麻鴨、大閘蟹”,中丘山區采取“果林+家禽、牲畜”等形式發展立體循環有機農業,實現土地經營收益最大化。建成“稻田+”核心區1.5萬畝、輻射區3萬余畝的“稻田+”現代農業園區,榮獲全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十大案例提名獎。二是培育新興特色產業。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積極培育新興特色產業,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壯大村集體經濟。三是推行農旅融合模式。充分依托本地自然風光、田園風光、民俗文化等資源,成立村集體控股旅游公司,大力發展民俗客棧、農事體驗、農業培訓、農耕博覽、特色餐飲、農業觀光等農旅融合經濟,拓寬集體經濟增收渠道。

三、取得的成效

(一)組織“聯建”讓班子“變強”。工作法推動以來,始終把建強貧困村基層黨組織作為脫貧攻堅的“牛鼻子”,打破常規設置模式,采取強弱聯合、同業聯合、區域聯合和鏈條聯合等方式,建成多種形式的聯合黨組織6個,筑牢了脫貧攻堅的“一線堡壘”。既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技術、信息和市場等優勢,天源油橄欖公司等企業黨支部與永興鎮柳家坪等貧困村黨組織結對發展,帶動貧困村轉變發展;通過定點派駐專業技術人員,扎實開展技能培訓,把政策咨詢、科技推廣、技術服務送到了群眾家門口和田間地頭。

(二)人員“聯手”讓干勁“變足”。緊緊抓住省、市、縣結對聯系幫扶貧困村的有利機遇,整合各方資源力量,形成了脫貧攻堅強大合力。通過對口幫扶單位,向上爭取到項目資金2000萬元,培育專業技術人才1000余人次,有力破解了貧困村發展缺資金、缺項目、缺技術等難題。通過人才引進和聯合,形成了下派駐村干部186名、專業技術人員200名的主力隊伍,為合力打好基礎設施、產業培育、新村建設、易地搬遷、政策保障“五大會戰”做好人才保障。同時,發揮項目平臺優勢,引導鼓勵有實力的企業和個人到貧困村投資興業,帶動3000余名群眾就地就業。

(三)利益“聯結”讓腰包“變鼓”。堅持把“6+11”農村綜合改革作為脫貧攻堅的“主抓手”,進一步拓寬了貧困群眾增收渠道,讓每個貧困村發展了1個以上的特色支柱產業、每個貧困戶至少參與了1項特色產業增收項目。通過大力推廣家庭農場“4+1”等利益聯結機制,進一步盤活土地、林地承包經營權,先后培育新太鄉天成罐村“真誠家庭農場”等的龍頭企業和產業大戶609家,讓貧困群眾在新型經營主體的帶動下,獲得租金、分成、套種、管護、勞務等多份收入。通過穩步推進貧困村財政支農資金形成資產股權量化試點,盤活了集體資產,創辦村集體經濟實體6個,進一步壯大了村級組織帶動群眾脫貧奔康的經濟實力。

(四)黨群“聯心”讓情誼“變濃”。通過把精準幫扶作為錘煉干部隊伍的重要平臺,黨員干部與貧困群眾拉家常、同吃住、一起干,黨群干群血肉聯系更加緊密。通過持續深化“入戶五四工作法”,讓全縣736個縣級部門、1.8萬余名黨員干部,與貧困群眾結對認親,實現了縣級領導干部聯系鄉鎮、掛包重點貧困村,縣級部門幫扶村、掛包重點貧困村和入戶干部聯系居民戶、幫扶貧困戶“三個全覆蓋”。同時,通過開展“脫貧光榮、致富光榮、勞動光榮”主題教育,創新搭建“流動舞臺進基層、精準脫貧在行動”文化扶民平臺,塑造脫貧致富先進典型100名,成為扶貧開發、脫貧奔康的主人、主導和主力。

四、思考與啟示

(一)選優配強班子,是發展村集體經濟的先決條件。“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必須加強村級班子建設,通過大力實施農村基層黨組織“領頭雁”工程,把黨支部建在產業鏈上,堅持把那些群眾基礎好、為人正直、懂經營、會管理、有思想、敢創新的“雙帶”能力強、持續發展意識強的人選進班子,不斷優化班子結構,激發其發展村集體經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二)選準產業定位,是發展村集體經濟的關鍵環節。選準一條適宜當地發展的產業,是實現村級集體經濟全面發展的基礎保障,應把發展集體經濟與促進農業產業化結合起來,按照“支部+協會”“支部+專業合作社”“支部+基地+農戶”的路子,圍繞特色優勢產業,建立養殖、種植等各類中介協會組織。一方面,通過建立各類中介合作服務組織,架起溝通農民與市場之間的橋梁,解決“小農戶與大市場”的矛盾。另一方面,通過合作組織為其成員提供產前、產中、產后各種農業技術和農產品市場信息服務,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

(三)群眾增收致富,是發展村集體經濟的重要基礎。發展村集體經濟,首先要想方設法讓老百姓富起來,這樣才能取得群眾的信任與支持,發展才能有底氣,特別是要緊扣精準脫貧相關要求,整合中央、省市相關發展政策,著力做好基礎設施建設、富民產業培育、易地扶貧搬遷、金融資金支撐、公共服務保障等重點,促進群眾真正增收致富。

(責編:喬業瓊、閆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云”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