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新安縣委組織部
2019年10月14日15:23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一、實施背景
為貫徹落實河南省委、洛陽市委“全面加強以新時代黨的建設為核心的基層基礎工作”的決策部署,積極回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現實需求,2019年3月,新安縣在推進基層陣地規范化標準化的基礎上,按照“便民化、親民化、標準化、綜合性”的理念,開放陣地、整合資源、強化服務、突出特色,開展黨群服務中心便民親民化改造,通過拆除圍墻,優化服務,把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改造建設成為服務群眾、造福百姓的民心工程。
二、主要做法
(一)拆除圍墻。按照應拆盡拆、應透盡透原則,全縣308個村(社區)所有具備條件的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文化活動中心全部拆除圍墻,整治院內環境衛生,增綠補綠,與村(社區)其它服務場所和村內景觀融為一體,建設開放式綜合型黨群服務中心。對確需保留實體圍墻的,可結合本村特色,實施文化墻。所有黨群服務中心面臨道路、街道等公共區域的圍墻和大門要全部拆除,建成開放式黨群服務中心。
(二)整合資源。拆除圍墻后,進一步整合服務資源,優化空間布局。一要健全服務功能。有條件的村和社區要將便民服務、金融站點、信息咨詢、文化廣場、醫療衛生、便民超市、家風家訓館、百姓書屋等設施和場所集中整合,力爭辦公空間最小化、服務功能最大化,提高使用效率,滿足“一站式”服務和各類組織、黨員群眾開展各種活動需要。二要完善文化設施。對照一個文化活動廣場、一個文化活動室、一個簡易戲臺、一個宣傳欄、一套文化器材、一套廣播器材、一套體育設施“七個一”要求,全面完善村級文化設施,不斷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三要涵養鄉村文明。在空間設計時最大限度聽取群眾意見,回應群眾多元訴求。注重挖掘本地歷史和農耕文化,尋找鄉村記憶,打造具有屬地性的鄉村符號,引導群眾自發參與鄉村文化建設,讓群眾對本村(社區)傳統有認同感、歸屬感。
(三)優化服務。堅持值班制度。黨群服務中心實行24小時值班,除工作期間對外開放外,在國家法定節假日正常值班,提供便民服務。堅持村(社區)干部輪流值班,記錄群眾對村(社區)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及時解決本村(社區)發生的突發事、急難事。堅持優化服務。強化窗口服務意識,值守窗口者要堅持“首問負責制”,全口徑辦理所有公共事務。嚴格實行首問負責制、服務承諾制、限時辦結制、“一站式服務、一次性告知”等便民服務,簡化辦事程序,方便群眾。持續完善服務內容。不斷拓展服務項目,收集群眾多元化需求,讓群眾足不出戶了解村(社區)內事情,不出村(社區)實現水電氣寬帶繳費、一卡通充值、法律服務、免費送藥上門等便民服務,真正打通為民服務最后一公里。
(四)豐富載體。探索運用休息時段、節假日輪流使用辦法,由黨組織統籌引導村內社會組織、自治組織、工青婦及志愿者團隊充分利用黨群服務中心作為公共空間開展公共活動。整合“三新”大講堂、文化科技下鄉、現代黨員遠程教育站點等資源,根據多元需求搭建集黨員教育、就業創業、脫貧攻堅等于一體的能力提升平臺,培育村(社區)干部能力和群眾素養。定期開展“道德講堂”“法治大講堂”“快樂星期天”等活動,讓群眾有項目可選,有活動可參加,享受家門口的品質生活。
三、工作成效
(一)通過拆墻便民親民行動,杜絕了因“高墻”“閉門”影響黨群交流和服務的現象,進一步強化村“兩委”黨員干部為民服務、與民溝通的意識和水平。同時,方便了群眾,贏得了民心,拉近了干群距離,為進一步提升基層黨組織為民服務的能力奠定了堅實基礎。截止目前,全縣具備拆除條件的178個農村黨群服務中心圍墻已經全部拆除,整修、綠化工作已全部完成。
(二)拆除圍墻后,通過優化黨群服務中心內部空間布局,集中整合村級服務資源,進一步推動了便民服務功能最大化。一是服務功能更加健全。各村(社區)在縣鄉兩級黨委政府的指導下,克服種種困難,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則,對便民服務站、文化廣場、醫療衛生、便民超市、家風家訓館、百姓書屋等便民服務設施和場所進行了集中整合,最大限度地向黨群服務中心靠攏,方便了群眾辦理就近各類業務,同也滿足了黨員群眾開展各類活動的需要。例如:新安縣神堂村在拆除黨群服務中心圍墻后,先后將文化活動中心、衛生室、影劇院、鄉村大舞臺、小學和幼兒園等生產生活基礎設施整合到黨群服務中心周圍,目前以黨群服務中心為核心350多米長的村道被打造成為“黨建一條街,”這里成了村里最熱鬧的地方。村黨支部書記王萬子介紹,如今,村民們都把黨建一條街稱作“便民大道”。二是文化設施更加完善。按照《新安縣農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拆墻便民親民行動方案》要求,在各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或周邊對照“七個一”原則,為每村(社區)完善、補充了一個文化活動廣場、一個文化活動室、一個簡易戲臺、一個宣傳欄、一套文化器材、一套廣播器材、一套體育設施,進一步完善了村級文化設施,豐富了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三是文化亮點更加突出。在打造開放式黨群服務中心的同時,對于有紅色歷史、傳統技藝等文化底蘊的村(社區),通過挖掘打造特色鄉村文化亮點,增強了當地群眾對本村(社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例如:新安縣包溝村在黨群服務中心附近建設農耕文化苑,號召村民將家中70、80年代老舊的農耕生產、生活用具捐贈出來,集中陳列在農耕文化苑里進行展示。很多群眾以及外地游客都說“這個創意真好,當我們看到織布機、籮筐、簸箕、老石磨這些富有時代感的“老古董”時,仿佛自己又回到了那個記憶中年代,濃濃鄉愁油然而生”。
(三)在打造開放式村級服務平臺的同時,通過嚴格落實首問負責制、限時辦結制、清單式服務、24小時值班制等便民服務制度,進一步提高了村干部為民服務的思想意識,提升了村級為民辦事效率。同時,各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想群眾之所想”,不斷拓展服務項目,持續完善服務內容,為群眾提供水電氣寬帶繳費、一卡通充值、法律服務、就業直通車、免費送藥上門等服務,實現了群眾不出村就能享受法律、就業、繳費、送藥等便民服務。部分村“雙委”積極思考、大膽實踐,利用休息時段、節假日輪流使用辦法,由黨組織統籌引導村內社會組織、自治組織、工青婦及志愿者團隊充分利用黨群服務中心作為公共空間開展公共活動。同時,各村(社區)還堅持以每月一個主題開展“主題黨日”“道德講堂”“法治大講堂”“快樂星期天”等活動,讓黨員群眾有項目可選,有活動可參加,實現了從以往的“有事才去”到現在“沒事也很想去”的轉變,真正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米。例如:當記者采訪新安縣南李村鎮梭羅村72歲老黨員高洪超對“拆墻”行動的看法時,他說“原來不好進,這下很方便,想什么時候來就什么時候來,感覺就像自己的家一樣!”欣悅之情溢于言表。高洪超年輕時是村里的小學教師,有看報紙的習慣,退休后沒事就會到村委會借閱各種報紙,但過去村部圈著圍墻,時不時會遭遇“鐵將軍把門”。眼下,村子通過進行新一輪的改造提升,不僅把村部圍墻拆除了,還建了文化廣場、衛生室、籃球場、公廁等。在高洪超看來,“拆除圍墻拆除的是隔閡,拉近的是距離,村部就應該是這個樣子!”
(四)“拆墻便民親民”行動開展以來,新安縣委規定拆墻便民親民行動由各鎮黨委負總責,列入縣委政府督查局年度督查項目,納入對各鎮黨建目標責任考核的任務,加強工作督查,對任務完成出色的通報表彰,對責任不實、工作不力的通報批評。縣委組織部每半月匯總一次工作進度,督促各鎮積極打造示范點,各鎮相互借鑒經驗,各村在保持本村特色的同時,鼓勵互相交流學習,各村在交流學習開放式黨群服務中心建設的同時,實現了村與村之間、社區與社區之間各項工作的互比互學,營造了“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促進了各村(社區)“兩委”工作的提升。
四、經驗探討
“拆墻便民親民”行動取得的成效得益于以下幾點:
(一)堅持人民主體。縣委常委會、縣黨建工作會議多次研究部署開展“拆墻便民親民”工程,積極回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現實需求,打造開放式黨群活動陣地。自工作開展以來,得到了全縣鎮村干群的大力支持和積極參與,黨員群眾齊上陣,全縣11個鄉鎮倒排工期、齊心協力、攻堅克難,共拆除178個村級黨群服務中心圍墻,全面開展了村級組織陣地的綠化提升改造。
(二)堅持實事求是。按照應拆盡拆、應透盡透原則,堅持實事求是,全面摸排全縣308個黨群服務中心,逐村排查確定,最終確定178個具備條件的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文化活動中心拆除圍墻,建設開放式綜合型黨群服務中心;其他132個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提升改造、整治院內環境衛生,增綠補綠,確保村(社區)其它服務場所和村內景觀融為一體。
(三)堅持資源整合。有效整合文化廣電與旅游局、衛健委、教體局、林業局等部門職能和資金,聯合打造“黨建小游園”“黨建廣場”“衛生室”“便民超市”等服務項目,先后建成村級小廣場、小游園108個,新增文化體育設施300余件,新建公廁23所,綠化種植苗木6000余棵;同時結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美麗鄉村建設等縣鎮中心工作開展了綠化改造提升工程,進一步激發了黨員群眾到黨群服務中心開展文化娛樂活動的積極性,密切了干群關系。
相關專題 |
· 第五屆全國基層黨建創新典型案例征集活動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