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市包河區濱湖世紀社區
2019年08月14日10:3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合肥市包河區濱湖世紀社區是合肥市街居體制改革設立的首個街道級社區,2013年2月掛牌成立,面積6平方公里,人口13.7萬人。社區成立以來,始終堅持以黨建創新引領社區創新,聚焦“兩應”(黨組織對群眾有求必應,群眾對黨組織一呼百應)目標,探索形成了“五個一”、“大共治”的工作模式,構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一、主要背景
城市基層黨建是貫穿基層治理、保障基層治理、引領基層治理的一根紅線,社區成立伊始,便確立了“黨委領導、多元共治、居政分離、網格管理”的治理體制,構建起組織共建、資源共享、機制銜接、功能優化的多元治理格局。這是由社區承擔的改革使命決定的。濱湖世紀社區是合肥市濱湖區域最早打造的城市新空間、是全市推進體制創新的新高地。作為合肥市街居體制改革的實驗田,以新型“社區”制取代傳統“街居”制,變“區—街道—社區”三級管理為“區—社區”兩級,承擔著“先行先試、創新體制”的使命。但做好13萬多居民的管理服務工作,僅靠現有百來名社區工作人員是遠遠不夠的,扁平精簡高效的體制設計,也不允許走依靠增加工作人員來補充管理服務力量的老路。這就倒逼著濱湖世紀社區黨委必須兩眼向外,最大限度地調動和用好社會力量參與社區治理。這是由社區自身的實際情況決定的。濱湖世紀社區是一個人口密集區、商業富集區、機關文教區,涵蓋9大商業中心、380萬平方商業綜合體、30多家駐地機關企事業單位。他們是社區治理的“天然富礦”,需要社區黨委充分發揮領導核心作用,搭平臺、建機制,通過組織引領、思想凝聚、服務保障,將這一資源和力量充分開發,匯聚起社區治理合力。這是由社區面臨的現實矛盾決定的。作為在大開發、大融合基礎上成立的新型大社區。社區80%的居民由外地遷入,呈現原子化狀態,居民構成以青壯年為主,老齡化率只有4.9%,當前城市化進程中經濟社會結構新變化、社會階層新變化、互聯網時代新變化、群眾需求新變化等諸多問題,倒逼著社區黨委必須充分利用市場主體、社會組織、居民群眾等多元主體的力量,確保各類服務的充足供給。
黨建強,一強百強。抓好黨建,就抓住了社區治理的關鍵所在和核心要義。面對承擔的歷史使命和現實的突出矛盾,社區黨委以“五個一”為實踐路徑,充分發揮黨建的引領、服務、保障作用,破難題、聚合力、促和諧,形成了一條黨建創新引領社區共治發展的新路子,實現了從“有求必應”到“一呼百應”的生動局面。
二、做法及成效
一是緊扣“一條線”,組織引領聚資源。深刻認識到城市基層黨建的新使命、新擔當,不斷提升組織力,構建黨建引領社區共治的組織體系,把不相隸屬、沒有上下級關系的單位和組織,團結凝聚在社區黨委身邊,將轄區各種資源有效整合起來,以社區黨組織為主渠道,提供給社區居民和社會組織。把單位組織起來。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社區黨委牽頭,2015年組建社區黨建共同體,有機聯接117個黨組織;2013年成立社區共治理事會,現有會員121個,有機聯結有一定規模的商圈企業、社會組織、志愿組織、駐地單位280多個。充分發揮社區黨委“軸心”功能,設立社區黨建共同體和共治理事會秘書處,推動各單位經常化聯動、制度化共建,發揮了五指并攏握成拳作用,社區黨組織與其他組織初步形成“眾星拱月”、“月明星燦”的良好格局。把黨員動員出來。6800多名居住在社區的黨員和1000多名工作在社區的黨員,是一個龐大的紅色資源,也是社區治理人才資源和人力資源的富礦。社區黨建共同體通過黨員報到、成立紅色幫客團隊、共同開展主題黨日等活動,把轄區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發揮出來。五年共寄送紅色家書5000多封,動員3853名“三在”(在職、在冊、在地)黨員到社區報到履職,認領服務崗位1216個;動員黨建共同體和共治理事會成員單位共組建紅色幫客團隊49支,如濱湖醫院“守護健康”志愿隊承接社區“長者健康吧”服務項目,定期為慢性病老人提供體檢、健康講座和康復指導,年服務老人4000多人次,受到居民熱烈歡迎和好評。把資源鏈接起來。社區采用PPP模式,財政種子資金、共治單位會費捐贈、樂幫基金會資助,共同發起成立共治U基金,每年募集100多萬元,用于社區社會組織和志愿組織的培育扶持和公益項目資助,五年共培育扶持112個社會組織和68個志愿服務組織。以“世紀共治·公益主張”為主題,五年共舉辦6場公益路演,發布黨建共同體成員和共治理事會會員單位資源清單、需求清單和服務項目清單,實現駐地單位和居民小區、黨組織和群眾之之間的需求對接和資源共享,五年有341個公益項目募集到人力、場地、資金、物料等各方面支持,如紅星美凱龍濱湖商場就認領了八個居委會2017年度“我們的節日”公益項目,為30余場節日文化活動提供全方位保障,合肥公交三公司黨支部提供社區公益服務用車等,社區資源得到有效整合,社區需求得到及時滿足。
二是高舉“一面旗”,思想引領聚共識。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認真貫徹十八大、十九大關于社區共建共治共享的新部署、新要求,著力加強思想政治引領,最大限度地凝聚社區各界的力量和共識。構筑思想“強磁場”。把學“習”、傳“習”作為社區工作的主線,廣泛開展十九大精神宣講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交流進小區、進樓棟、進公園50多場,面對面解讀、心貼心交流。探索網上“傳習”新路徑,“世紀早茶”微信公眾號開設傳習小鋪,采取微直播、微電影、快閃、推文等形式,形式生動、語言活潑,廣受歡迎,讓新時代新思想入腦入心。高揚奮斗“主旋律 ”。把奮斗新時代作為凝聚社區共識的主題,遵照習總書記“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教導,在商圈企業職工中廣泛開展“跟黨一起創業”、在網上開展“永遠跟黨走”專欄、在小區居民中開展“跟黨一起創造美好生活”等主題活動,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十九大精神上來,統一到“建設最幸福生活社區”的目標上來,極大地調動了單位、組織和群眾參與到社區共治的熱情。
三是辦好“一堂課”,能力引領聚人才。充分發揮黨組織善做群眾工作、化解各類矛盾等能力優勢,通過舉辦社區治理學院,發現人才、培養人才、成就人才,不斷提升社區治理能力的現代化。于2016年創辦全國首家社區治理學院,著力解決多元主體在參與社區共治中意識不高、能力不強、手段不新等問題,以基層黨建、居民自治、志愿服務、社會組織、社區文化、創新創業“六大”系列為教學內容,采取集中授課、現場教學、主題沙龍、實操訓練、成長小組等多種學習形式,為社區黨務工作者、社區工作人員、居委會成員、社會組織負責人、黨小組長、樓組長等開展理論素養和實踐能力培訓,三年共開設課程874課時,培訓7680人次,組建13個成長小組,其組織動員、糾紛化解、議事協商、依法治理、群眾工作、信息化運用等“六種”能力不斷提升,培養一大批愛社區、懂治理、善服務的本土治理人才。充分發揮人才集聚效應,社區公益坊指導支持他們牽頭登記備案社區社會組織、參選居委會、業委會,社會組織、志愿組織建組率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長,達到170多個,凝聚社區治理服務骨干2000多名,承接了社區80%以上的公益服務和文化活動,濱湖幫客、鄰家花舍、衣舊傳情等成為全省知名服務組織,宋云桂、黃子鳳、田合芬等“全職媽媽”在治理學院培訓后,成功競選為居委會負責人。首開居委會完全“去行政化”先河,居委會主要職責是開展睦鄰活動、發動居民參與、發掘社群領袖、調節矛盾糾紛、領辦公益項目、監督物業管理等職責,共培育居民樓組長194名,表彰“居民自治”先鋒118人次,推動社區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四是唱好“一臺戲”,文化引領聚能量。社區共治需要文化的支撐和道德的滋養,需要精神認同和情感共鳴。力塑“新街坊主義”。倡導“有交往就有街坊、有分享就有價值;有付出就有回報、有信任就有溝通”的新時代社區精神,組織黨建共同體成員單位多次開展“走進軍營、走進校園、走近星星的孩子”等主題活動,各單位在交往中打開心門,增進了解,相互支持,共享資源,匯聚共建美好家園的力量。建設銀行濱湖支行、百大律師事務所加入世紀企盟,為轄區小微企業提供融資和法律服務;師范附小三小和48中濱湖校區體育場館免費對社區居民開放等,營造人人盡責、人人共享的社區共治氛圍。落實落小落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持續做優做響 “濱湖幫客”志愿服務品牌,連續三年舉辦幫客文化節、公益千人走、圓夢微心愿等,1000多家單位和企業職工參加活動,150多名幫客榮獲省市區表彰;深入開展“四美一好”樓組創建,組建194個樓棟黨小組和居民小組,共同出資設計裝飾“樓道客廳”、征集樓道文明公約,評比最美家庭,爭做樓棟好人,崇德向善的風尚蔚為大觀。如劉阿姨志愿服務隊30多名志愿者每月定時探望幫扶105位老人,每季度為老人們過生日,讓老人們很暖心、工作在外的子女們很安心。堅持品牌文化浸潤民心。堅持文化共育、活動共辦的方針,持續五年共辦社區春晚、中秋百家宴、社區自治盛典、趣味運動會等品牌文化活動,由社區黨委主辦,共治理事會單位、居民委員會、文體社團等承辦,共同烹制文化大餐、共同策劃活動創意、共同分擔活動費用、共同評選優秀典型,五年共評選表彰優秀共治單位、最美公益伙伴、感動社區人物等“十大領域”先進典型600多人次。將文化基因融入社區治理實踐中,培育弘揚了社區一家親的共治精神。
五是下活“一盤棋”,機制引領聚合力。以共治機制建設為重點,推動黨建引領社區共治常態化、制度化、規范化,真正下活協同共治這盤棋。創新量化評價機制。制定黨建共同體成員單位履責評價辦法、共治單位公益伙伴積分評定辦法、濱湖幫客團隊暖心指數評價辦法等共治責任量化評價體系,對社區相關單位和組織參與社區治理情況進行指標量化打分、分析調度,堅持月匯總、季通報、年評定,對表現突出者進行表彰嘉許,解決共治單位表態多行動少、干多干少一個樣等問題,推動社區事務共商、活動共辦、成果共享,激發社區多元主體有錢出錢、有智出智、有力出力的參與熱情。創新”大綜管”治理機制。建立城市綜管、商家自管、物業協管等機制,破解九龍治水難題。整合公安、交警、城管等執法部門協管員力量,組建98人綜管員隊伍,歸口社區使用管理考核,統一負責市容秩序、違法建筑、安全生產、油煙擾民、街面治安等巡查、勸導、管理、執法前端處置,會同5個街管會和物業聯席會議等,一攬子高效解決城市管理諸多問題,提升了管理效能,如天山公園流動擺攤和聚眾打牌問題、世紀金源購物中心車輛亂停、行人亂穿、電瓶車偷盜高發等固癥頑疾,得到有效遏制和徹底根治。同時上線黨建引領社區治理一體化智慧平臺,把社區治理各個主體整合進平臺,城市綜管、物業管理、商圈企業、市長熱線辦理等全部入網,實行網上巡查上報、網上分流督辦、網上考核通報等,實行共管共治的智能化和制度化。創新協商治理機制。堅持大家的事情大家商量,以機制引領各類治理主體在協調各方利益關系中掌握方法、提高共識。建立社區、小區、樓棟三級協商體系,在社區層面,黨建共同體和共治理事會每年召開兩次會員大會,通過協商共議,確定基層黨建年度目標任務、黨員活動日整體安排、城市治理重點工程、為民服務實事項目等。在小區形成以黨支部牽頭,居委會、業委會、物業公司、街管會參加的聯席會議,在樓棟形成以黨小組長牽頭,居民小組長、物業樓長、網格員參加協商會議,對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物業管理、小區公共事務、文化活動等,通過協商方式形成思想一致、行動一致。創設議事會、理事會、懇談會、居民開放空間、世界咖啡屋等協商討論形式。與社區成立之初相比,社區信訪接待量、居民投訴量和四類可防性案件發案率分別下降52.6%、43.9%和36.1%,居民滿意度由85.3%提高到96.7%,社區居民的安全感、幸福感更有保障。
三、幾點啟示
黨建強,一強百強。抓好黨建,就抓住了社區治理的關鍵所在和核心要義。面對承擔的改革使命和現實問題,社區黨組織必須充分發揮黨建的引領、服務、保障作用,破難題、聚合力、促和諧,努力實現從“有求必應”到“一呼百應”的生動局面。
一是要善于做好引領的文章,把加強黨的領導貫穿到社區治理的全過程。黨組織要在政治引領、思想發動、平臺搭建、機制創新、文化塑造、為民服務等各個環節,始終發揮著堅強領導核心作用、全局上進行把控、方向上進行引領、確保社區治理工作始終沿著正確方向進行,同時也為社區治理工作開展提供堅強保障。
二是要善于做好整合的文章,把凝聚各方力量貫穿到社區治理的全過程。要注重全面統籌、系統整合,善于搭平臺、建機制、聚共識,把各方的力量和資源充分地吸納、融入到社區治理工作當中來,構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動格局,為社區治理注入強勁的生機和活力。
三是要善于做好服務的文章,把突出為民導向貫穿于社區治理的全過程。要把致力于為民解憂、為民辦事、為民謀利,作為社區治理的根本目標,把群眾的呼聲作為信號,把群眾的滿意作為追求,圍繞群眾所需所思所盼,最大限度的增強群眾的獲得感與幸福感,讓群眾發自內心的聽黨話、跟黨走。
四是要善于做好滋養的文章,把增強文化認同貫穿于社區治理的全過程。要注重發揮好黨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引領人心、凝聚人心、凈化人心等方面的強大優勢,以紅色文化、主流意識形態為根本支撐,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基層落深落細落實,形成向上向善、求真求美的良好社會風尚。
相關專題 |
· 第五屆全國基層黨建創新典型案例征集活動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