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南昌市東湖區委組織部
2018年10月18日13:4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一、背景起因
南昌市東湖區屬于省會城市中心城區,轄9個街道,94個純居民社區;有基層黨組織690個,社區黨員8365人。隨著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街道社區承載的管理任務日益增多,居民對公共服務的期望越來越高。加之東湖轄區有大量省、市機關事業單位以及高等院校,非公有制經濟發達,在職黨員人數眾多,如何將這些黨建、人力等資源用以提升社區黨組織服務群眾工作水平,發揮黨在城市社區的領導核心作用,是提升東湖基層黨建工作水平的一項十分重要而緊迫的任務。近年來,南昌市東湖區堅持以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為切入點, 緊緊圍繞“231”黨建先導工程和基層黨組織標準化建設兩大核心工作品牌,以縱橫結合方式全面推進城市基層黨建工作,即縱修“內功”,圍繞強領導、明職責、優隊伍、亮底數、育品牌做好自身建設;橫練“外功”,緊扣組織聯建、資源聯享、活動聯辦、民事聯商、責任聯動推動共駐共建,著力構建區域化城市基層黨建工作新格局,為建設實力、魅力、活力東湖提供堅強組織保證。
二、主要做法
(一)縱向搭建,垂直貫穿構筑“一核多擎”強支撐。充分發揮區、街道、社區、網格四級黨組織核心引領作用,在明職責、優隊伍、亮底數、育品牌方面下功夫,奠定良好的工作基礎。
1.四級聯動,縱向健全領導統籌機制。區委統籌調度,由區委組織部牽頭,統籌區直相關單位,邀請省、市直駐區單位,對街道社區黨建工作同謀劃、同部署、同推進、同落實。街道聯席協調,全面建立“大工委”,將中國人民銀行江西支行、省司法廳、省書法協會、江西瑞頤大酒店集團等各領域駐區單位的黨員領導干部吸收為兼職副書記或委員。社區輪值議事,社區“大黨委”成員單位通過輪流擔任聯席會議主席,共同抓好轄區內黨建、民生、綜治等重點工作。網格終端聯誼。推進黨建網格和綜治網格“兩網融合”,成立了406個網格黨支部(黨小組),將直管、協管黨員全部建冊納入黨建“地圖”,建立了227個連心活動室,推動黨員、群眾交流互動、“越走越親”。
2.兩元共振,縱向做強街道社區功能。結合基層黨建標準化,區財政斥資3696萬元,在5個街道試點建立黨建服務中心,91個村(社區)建立黨群服務中心,作為黨建議事辦公機構以及服務黨員群眾場所。目前,東湖社區辦公服務面積平均提高320平方米,內設黨員活動室、老年學校等“六室三站一平臺”功能區域,部分社區還設立了健身房、舞蹈室免費向群眾開放,極大地增強了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和號召力。同時,完善社區黨組織活動經費供給渠道,區財政每年獨立向各社區下撥基層組織工作經費10萬元,并建立逐年增長機制。
3.三點著力,縱向加強骨干隊伍建設。大力推進黨務干部、社區班子、基層黨員3支隊伍建設。街道全部設立黨建工作辦公室,辦公室主任由班子成員或副科級組織員兼任,配備不少于3名專職工作人員;打造“大學畢業生—社區專干—“兩委”成員—黨組織書記”傳動鏈,將優秀人才選拔到社區書記崗位。目前,東湖社區書記、主任“一肩挑”比例94.6%,在全市名列第一,社區干部隊伍平均年齡45歲,85%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社區黨組織兼職委員占比超過1/5,90%以上駐社區黨員民警兼任委員。同時,規范黨員隊伍管理,從嚴把好發展黨員的“入口關”,建立健全排查失聯黨員長效機制,2017年共清除不合格黨員17名,保持了黨員隊伍的先進性和純潔性。
4.五庫連通,縱向構建城市黨建“大數據”。逐級建立區域共建庫、街道智囊庫、社情民意庫、問題對策庫、小區能人庫五類數據庫,切實摸清城市黨建基本狀況。比如,各印發了1萬份《東湖區駐區單位摸底表》《東湖區協管黨員情況登記表》以及《在職黨員特長愛好和服務意愿登記表》,組織街道社區對東湖轄區各單位協管黨員進行“大起底”,并為在職黨員設立了便民服務、愛心幫扶、文體藝術等三大類34種公益崗位,4600多名在職黨員填寫了附近社區的聯系卡,預計2018年進社區提供服務的在職黨員達到往年兩倍以上。又如,推行了以離退休黨員為主體的小區能人隊伍建設,成立團隊126支,隊員約7200人,推出李恒敏書法室、陳宇文中醫站等特色服務項目120多個。
5.五色薈萃,縱向培育示范典型項目。重點打造了文化傳承、商圈沿線、行業特色、德育共建、資源共享等5條城市黨建精品示范帶。比如,依托滕王閣、百花洲文化旅游資源,引導“草根文藝團隊”黨員建立“微舞臺”,開展進社區、進街巷、進校園、進企業、進老年大學“五進”文化惠民活動;在八一廣場、中山路等商業密集地帶建立社區流動黨員驛站,內設免費WIFI、書籍、電腦、桌椅等,商圈黨員可以利用工作之余進行學習、交流;依托東湖豐富教育資源,組織教師志愿者深入社區,為中小學生打造陶藝、編程、科技、國學各類課程,為青少年創造和諧、健康的成長環境。
(二)橫向延伸,精準融合鋪設“一心多元”全域網。推動街道社區黨建、單位黨建、行業黨建互聯互動,促進責任聯動、組織聯席、資源聯享、黨員聯管、活動聯辦、民事聯商,實現全區域統籌、各方面聯動、多領域融合。
1.五圈共創,橫向推動黨在城市全域覆蓋。統籌推進居民區、機關事業單位、商務樓宇、社會組織、網絡媒體等新興領域黨建。全面整合單元網格內的專業技術人員,組建網格黨員志愿者服務隊,共成立網格志愿者服務隊483個,登記網格黨員志愿者16700余名,構建了“供需對接+項目認領”的“菜單式”服務模式;實施黨員“黨性指數”提升工程,引領機關黨組織和黨員在民情家訪、在職黨員進社區中走前頭、當先鋒;在中山路、八一廣場等商務樓宇、商圈市場密集帶成立非公企業聯合黨委,涵蓋萬達物業、沃爾瑪等大型駐區非公企業;成立東湖區社會組織孵化中心黨委,實現社會組織和黨組織“雙孵化”目標,涌現出滕王閣水上救援協會、東青志愿者協會、百花洲志愿工作社等社會組織工作品牌;同時,在創業聯盟和功能團隊設立網絡黨支部,通過建立手機黨群交流部落等方式,讓互聯網從業人員在潛移默化中接受黨的教育。
2.五源融合,橫向推動資源開放共享。組織共建,安排9個省直單位、23市直單位、43個區直單位與社區結對共建,簽訂共建協議;陣地開放,將街道黨建服務中心、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向區域內黨組織開放,并積極爭取駐區單位陣地資源,如省機管局無償向社區居民提供了約1000平方米的文體活動室及會議室;信息互通,建立了東湖智慧黨建云中樞,涵蓋區、街道、社區三級服務網頁,黨員登錄后可享受黨務知識學習、組織關系接轉、黨費繳納等12項服務項目;人力聯動,安排來自省、市、區機關的3100余名在職黨員到指定社區報到,開展“1+X”志愿服務活動,社區黨組織根據其表現填寫服務信息反饋卡;活動同做,推行社區黨組織和駐區單位黨組織開展活動雙向通報制度,鼓勵共建單位和社區黨組織共上黨課,同過“黨員主題活動日”,明確社區黨組織和共建單位黨組織開展民主評議黨員工作,應雙向邀請雙方的黨員代表列席,聽取評議意見。
3.五型服務,橫向細化在職黨員進社區工作。定點服務,在社區辦公服務場所內設置在職黨員工作站、民情家訪室等,組織在職黨員利用業余時間輪流值班,為群眾提供法律援助、民事代辦等服務。菜單服務,開展“微心愿、我來幫”暖心圓夢行動,廣泛征集群眾“微心愿”,發動在職黨員對接認領。主題服務,圍繞社區重點任務、重大節日和群眾普遍關心、關注的問題,組織開展各種主題活動。比如,邀請南丁格爾獎章獲得者鄒德鳳志愿服務團隊,積極推進百歲老人、空巢老人的臨終關懷公益項目。以“書香贛鄱”全民閱讀宣傳月為契機,為偏遠鄉村的兒童們捐贈一批裝滿優秀讀物的小書包。兼職服務,鼓勵在職黨員在雙休日到社區兼職,開展“我來做一天社區干部”活動。外援服務,積極引進共建單位為社區居民提供優質服務。比如,與省文聯、省總工會、省行政工商管理局等多家省級單位開展“時間銀行”項目;聯合江西省司法廳啟動“社會治理+公共法律服務”黨建項目建設,建立街道公共法律服務平臺。
4.四治合一,橫向提升基層治理能力。推進黨建引領下的自治共治德治法治一體化進程。在全市率先建立了社區黨組織領導下的居委會、民情理事會、業委會、物業公司“五位一體”議事協調機制,在全區業委會、物業公司普及了黨組織,要求對物業管理活動中的重大履職事項,應先召開業主委員會黨組織會議或黨員委員會議討論,形成共識后再提交業主委員會或業主大會決定。在各社區建立“道德法庭”,組織老黨員、老教師、老干部調處社區居民糾紛,糾正居民不文明行為。依托街道、社區綜合治理指揮中心,實現區域內居民區、超市、市場等重點部位,點、線、面全覆蓋的群防群治網絡。
5.一貫到底,橫向健全工作監管體系。區委明確縣級黨員領導干部全部要掛點一個社區,幫助推動城市基層黨建工作。把履行城市基層黨建工作責任情況,納入鎮(街道、管理處)黨(工)委書記抓基層黨建工作述職評議考核和反向考評內容,區直各單位履行城市基層黨建工作責任情況,以及各單位開展結對共建情況納入領導班子年度考核、評先評優的指標體系。同時,實行黨員考核聯判,由社區黨組織對到社區報到的在職黨員以及轄區內黨組織黨員的表現進行定期考核評定,考核結果作為黨員干部提拔重用、評先評優的重要依據。
三、工作成效
1.社區黨組織自身建設得到加強。城市基層黨建將東湖機關企事業、村(社區)、“兩新”組織納入到大黨建格局,統籌力量、資源,加強橫向聯系,突破以往“人情式”“援助式”等傳統型“共建”關系,實現了黨建資源跨行業、跨領域、跨區域融合,形成了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的中心城區黨建“共同體”,領導核心地位不斷得到加強和鞏固。同時,在職黨員、流動黨員、“兩新”組織黨員積極參與社區服務,參與區域內組織生活,在群眾面前充分發揮了先鋒模范作用。
2.溝通協調機制得到完善。街道、社區黨建聯席會將轄區各類黨組織有機聯合起來,打破以往“各自為政”壁壘,初步實現了資源配置的優化、組織效能的提升。黨建聯席會成員定期或根據工作需要召開會議,并邀請工、青、婦等群眾組織代表參加,共同商議轄區黨建和社會事務,促進了黨組織力量統籌和溝通常態化。通過吸收駐區單位黨組織代表擔任村(社區)黨組織兼職副書記或委員,參與社區建設管理重大事項的協商和監督。此外,通過建立“大工委”“大黨委”,將共駐共建這一眾口難調的“百家事”變為“自家事”。
3.服務群眾能力得到提升。黨員服務群眾隊伍得到充實。通過組建非公有制企業聯合黨委、社會組織孵化中心等機構,發掘一批在職黨員、離退休老黨員參與志愿服務活動,成為聯系服務群眾的工作骨干。統籌資源能力得到增強。一批城中村、社區黨組織通過開展城市基層黨建,統籌資源的能力得到鍛煉和增強。院一社區在省司法廳協助下,在辦事大廳設立司法咨詢崗位;戴家巷社區結對南大二附院,定期在醫院和社區為中老年群體開設“健康你我他”講座。陣地建設得到發展。通過整合區域內黨建資源,加大基層黨組織辦公活動場所等基礎性設施建設投入,充分拓展其綜合服務功能,促使原來零星的服務活動轉化為常態化的服務項目。
四、經驗啟示
1.基層書記是關鍵。區別于上海以鎮街為基本單元的區域化黨建工作,東湖“五縱五橫”共同體創建以社區、城中村為基本單元。這樣的模式能及時掌握群眾需求,精準推送服務,但也對街道、社區黨組織書記的組織協調溝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駐區單位特別是省、市級單位不會主動去找你,關鍵就是街道、社區黨組織書記必須在思想上高度重視,挑起擔子、放下面子去協調、去化緣,為實現共駐共建共享打下基礎。實踐證明,基層黨組織書記決定了城市基層黨建工作落實與否。
2.解決問題是重點。衡量黨建工作好不好,最終標尺還是在黨員群眾。在工作中,東湖區堅持問題導向,以解決問題為落腳點來推動工作。比如在城中村,我們圍繞黨建富民設計載體,推出了黨員科普示范基地、“黨建+村園融合”“紅色電商”等工作品牌,多次被市委組織部肯定表彰;在城區,圍繞實現“一委一居一中心”目標,結合推動基層黨建標準化,在省、市率先覆蓋了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辦公服務面積示范點不少于600平方米、達標點不少于300平方米;在“兩新”,圍繞推動“兩個覆蓋”,建立了區社會組織孵化中心,實現了組建社會組織與建立黨組織同步提出,社會組織領導班子與選派黨組織負責人同步考慮,社會組織招收員工與選調黨員同步進行,黨組織建設與社會組織規模同步發展“四同步”。
3信息技術是支撐。運用信息技術加強和改進基層黨的建設,適應新形勢、新變化、新要求。東湖區智慧黨建云中樞涵蓋區、街道、社區三級黨建網頁,整合了東湖黨建網、東湖黨建APP等信息化黨建平臺, 沉淀了約40萬條黨建數據,通過對 “大數據”的挖掘、分析、研判,掌握轄區黨員群眾基本情況以及黨建資源,精準確定黨建工作的發力點,實現城市資源深度融合。
4.制度機制是保障。東湖區委高度重視城市基層黨建工作,專門成立了工作推進領導小組,涵蓋區委黨建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及各鎮(街道、管理處),負責對各領域黨建工作具體實施進行總體協調,區財政在2017年獨立下撥基層黨建經費2696萬元,形成用有制度管事、有人員做事、有資金辦事的工作格局,實現制度化、規范化、長效化,使基層黨組織自覺落實責任制,不斷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