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成都市武侯區委
2018年10月15日15:57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成都市武侯區黌門街社區黨委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國城市基層黨建上海會議工作要求,充分發揮社區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創新實踐 “組織聯建、責任聯結、資源聯用、改革聯動”的城市基層黨建新路徑,走出了一條黌門特色的城市基層黨建互聯互動新格局探索之路。
一、背景及起因
黌門街社區地處成都市錦江河畔華西壩,幅員面積 0.7 平方公里,常住居民 6328 戶 1.8 萬余人,外來登記流動人口5000 余人,每天人流量10 萬余人,是成都市南一環路內側城市人口密集區,成都市規劃“兩軸四片”高端商務樓宇中心區、發展總部經濟和打造高端商務樓宇核心區,成都市醫學科教事業發源地,是集聚了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等 4 所以上三級甲等醫院和大批高端醫療體的醫療資源集中區。轄區本土居民高度密集、優質醫療資源高度聚集、外來人口快速流動,環境秩序、道路交通、社會治安、生活服務、公共管理等面臨嚴峻挑戰,由此也給基層黨建工作帶來很多難題。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條塊融合難。城市基層黨建涉及各層級、各領域、各單位、各行業,是“全域化黨建”。在傳統城市基層黨組織管理體制中,塊塊管不了條條,條條融不進塊塊,導致社區搞社區的,機關搞機關的,企業搞企業的,在同一區域內“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二是資源整合難。受傳統條塊分割體制影響,社區黨組織對駐區單位可以共享的有效資源動態清單底數不清,駐區單位黨組織共駐共建意識不強,思維局限于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不主動甚至不愿意將本單位公共資源和社會服務資源面向駐區黨員群眾開放。三是精準服務難。在傳統模式下,經常搞突擊式、運動式服務,群眾往往處于被動參與位置,群眾需求、轄區資源、服務項目之間缺乏常態化對接機制,導致服務活動成了“蜻蜓點水”“隔靴搔癢”,服務效果成了“黨組織很積極、群眾不領情、社會不認同”。
二、做法與經過
黌門街社區黨委注重凝聚共駐共建、互聯互動共識,聯結轄區各單位、各行業、各領域黨組織,強化組織聯建、資源共享、機制銜接,共抓基層黨建、共商社區治理、共建美好家園。
(一)組織聯建,變“單打獨斗”為“整體作戰”。堅持系統思維和整體思維,把街道社區、駐區單位、“兩新”組織、商圈樓宇等領域黨建工作全部納入城市基層黨建范疇,實現各層級、各領域黨建工作“一網攬盡”。一是推行區域化黨建聯席會制度。整合轄區各單位黨建資源,吸納7個駐區單位、11個“兩新”黨組織為成員;推行兼職委員制度,從駐區單位黨組織黨務負責人和社區民警、業委會、物業公司、“兩代表一委員”的黨員代表中推選兼職委員5名,通過設崗定責共商共推黨建工作。二是組建“兩新”組織聯合黨組織。實施“星羅棋布”計劃,在“兩新”組織中成立聯合黨支部,把游離于社區管理外的“兩新”組織以“再組織化”的形式結合在一起,以趣緣、業緣、地緣“三緣”分類,每季度召開一次聯席會議,研究解決黨建問題。三是搭建黨群共建平臺。依托社區“黨團員志愿服務站”,采取“項目化”“組團式”等方式,整合工、青、婦、殘、科等群團組織力量,吸引各類商家和社會組織150余家,把工會“戶外勞動者15分鐘之家”、婦聯“向日葵家庭服務計劃”、殘聯“曾建中工作坊”、團委“黨團員志愿者服務站”等全面落地社區。
(二)責任聯結,變“感情維系”為“主動擔責”。積極推進社區與駐區單位黨組織開展“契約化”共建,推動區域化黨建由“感情維系”向“責任分擔”轉變。一是建立兩條聯結紐帶。每年與駐區單位簽訂《區域化黨建責任書》和《共駐共建項目協議書》,常態開展共駐共建活動;社區黨委與華西醫院黨組織簽訂共建協議,開展專家義診和“暢行停”共享停車服務項目,每月開展義診服務10余次,提供共享車位530多個,有效緩解“就醫難”“停車難”問題。二是推行三張清單管理。建立群眾需求、轄區資源和服務項目“三張清單”,通過“互聯網+雙報到”、黨建聯席會等多種渠道,組織動員駐區各領域黨組織和黨員認領服務項目,實現共建共享常態化、長效化。年均落地黨建共建項目40多個,服務群眾1.6萬人次。三是開展雙向評議考核。聚焦更好服務居民群眾,采取居民群眾民主評議和社區黨委推薦相結合的方式,每季度公開評選表彰一批“社會組織服務明星”“片區服務明星”“院落服務明星”;每年年底,組織駐區單位、“兩新”黨組織公開評選“優秀駐區單位” “優秀社區工作者”“和諧家庭”等先進典型。四是堅持“三冊”規范運行。分門別類建立社區《綜合服務流程手冊》《“兩委”成員和社工人員行為手冊》《民情手冊》,明晰辦事流程和崗位職責,堅持首問責任制、限時辦結制、公示公開制,能讓信息跑路的,決不讓群眾跑路;能在網上辦理的,決不讓群眾出門辦理。
(三)資源聯用,變“粗放服務”為“精細服務”。高標準完成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去行政化、去辦公化、去形式化”改造,努力把社區建成群眾可進入、可參與、可共享的鄰里中心和溫馨家園。一是提供便捷式服務。建立居民商家產業聯盟,搭建“1+5+N”便民生活服務平臺,引進“菜宅送”24小時電子菜市、“享修”等一鍵式的上門服務企業100余家,為居民提供“線上面對面、線下門對門”高質量消費服務、便民服務和政務服務。二是提供個性化服務。培育和孵化“子非書院”等社會組織,開設“四點半”學校,開展寒暑期公益托管、暑期少兒夏令營等活動,解決居民子女放學后無人看管的難題;引入智能共享書屋項目“小新書屋”,解決全民閱讀“落地難”問題。三是提供興趣類服務。聚合文化資源,編制文化日歷,挖掘文化名人,開展文化志愿服務,構建芙蓉詩社、大師工房、國學講堂等平臺載體,開展剪紙、竹編、蜀錦等41類公益文化活動,讓天府文化貼近百姓、傳承創新,用起來、活起來。
(四)改革聯動,變“外部輸血”為“自我造血”。堅持以改革辦法破解制約社區發展瓶頸,在全省率先成立社區集體經濟組織,增強自我“造血”功能,讓社區黨委說話有底氣、服務有能力。一是補齊社區服務短板。創新成立全市首家社區社會企業—成都黌門社區居民服務有限公司,社區居委會控股,居民兼具股東和消費者身份,統籌轄區各類資源,有效解決當前社會服務最末端和社區服務最前端的“最后一公里”問題。二是推動社區服務產業做優做強。針對社區綜合服務對居民生活需要供給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由黌門街社區、武侯資本集團、四川都市陽光農業集團、云峰資本和社區居民入股,創新成立社區服務產業公司—四川黌門宜鄰居民服務有限公司,首批落地大健康、醫療康養等產業化項目,為居民提供專業的居家診療和健康管理服務。三是反哺社區回饋居民。專門設立黌門街社區公益基金,資金主要源于社區服務產業公司利潤,公司將盈利的20%投入社區公益基金;基金主要作為公共服務資金補充,支持黌門社區開展扶貧幫困、助老助殘、社區居民及子女教育等公益項目,形成服務居民需求的“源頭活水”。
三、成效與反響
一是強化了黨建引領,構建了區域化大黨建新格局。聚焦破解城市社區黨組織與駐區單位、“兩新”黨組織互不隸屬、各自為戰的現實難題,強化“社區黨委+”的思想理念,整合轄區內各類黨建資源,采取“1+N”的方式創新基層黨組織架構,構建起以駐區單位為成員、以召開黨建聯席會為紐帶的區域化大黨建模式。建立社區黨委與駐區單位、“兩新”黨組織常態化聯系機制,開展黨建“項目認領”“菜單式服務”“雙向服務”“黌門問需日”等主題活動,推動形成資源共享、黨員共管、活動共抓、聯建共建的城市基層黨建新格局。
二是實現了精細化服務,滿足了轄區群眾多元化需求。利用社區大管家、手機 APP、微信公眾號等多種渠道,在線上線下廣泛收集居民需求。依托黨建聯席會,整合轄區優勢資源,搭建“1+5+N”“公益+社會化”“線上+線下”的民生服務平臺,引導駐區單位、“兩新”黨組織共同參與,切實把社區服務做實做細、做深做精。依托社區“黨團員志愿服務站”,引入各類專業志愿服務團隊,采取“項目制”“組團式”“積分制”等方式,為居民群眾提供專業、優質、高效的志愿服務。搭建居家便利惠民志愿服務平臺,培育社區大眾化的“草根”志愿服務隊伍,做到社區服務 24 小時不打烊。黌門街社區被中宣部、中組部、中央文明辦授予“全國最美志愿服務社區”稱號。
三是推動了管理創新,形成了“三化聯動”管理模式。推行區域化組織管理,以社區黨組織牽頭,建立區域化黨建聯席會議制度和兼職委員制度,將轄區內各領域黨組織統籌起來。縱向上建立“社區黨委—網格片區黨支部—院落(樓棟)黨小組”四級組織架構;橫向上每季度召開一次黨建聯席會,研究解決社區管理難題。推行院落化居民自治,以院落為單位選舉居民代表組成民情議事會,推行院落黨小組審議、院落民情議事會決議,公開決議事項、公開實施結果的“兩議兩公開”工作法;堅持社區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 “一事一評議”、政務服務專業社工“一季度一評議”、社區“兩委”成員 “一年一評議”,以評議激勵提升工作實效。推行全員化聯動解決矛盾糾紛,通過“黌門夜話”“民情氣象站”“院落民情會”“民情日記”等四個途徑,組建院落自治管理小組、院落民情議事會、門衛、樓棟長、居民骨干等五支隊伍,落實“鄰里糾紛院落調、院落矛盾社區解、社區難題街道幫”三級體系,妥善調解各類矛盾糾紛,確保“小事不出院落、一般事不出社區”。社區連續 10 年沒有群體性上訪、沒有突發性事件、沒有出現重大刑事案件。
現在的黌門街社區,人居環境優美,鄰里關系和諧,服務管理完善,群眾安居樂業。社區先后被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等近百家省級以上媒體宣傳報道,獲評“全國文明單位”“四川省文明社區”等 10 余項省部級以上獎勵,被四川省委組織部列為城市基層黨組織聯系點;先后有 20 多名黨和國家領導人、省部級以上領導干部蒞臨調研;每年 300 余批次市外基層黨組織到社區考察,學習借鑒黌門街黨建工作經驗做法。
四、經驗與啟示
一是必須堅持把創新體制機制作為推進城市基層黨建互聯互動的關鍵所在。全國城市基層黨建工作座談會提出,要堅持條條和塊塊雙向用力,凝聚共駐共建、互聯互動共識。要解決城市基層黨建條塊之間缺乏協同協調、互聯互動不緊密等問題,就必須把城市基層各領域黨建當作一個整體來謀劃,把城市基層黨建同基層治理結合起來,放大各領域各單位黨建的外溢效應,形成統一領導、縱橫發力、協調有序的互聯互動格局。
二是必須堅持把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美好生活需要作為推進城市基層黨建互聯互動的根本目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很多新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要求日益增長。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堅定不移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街道社區、駐區單位、各個行業、各個領域黨組織的力量統籌起來、資源整合起來,使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三是必須堅持把完善責任聯結機制作為推進城市基層黨建互聯互動的基本路徑。全國城市基層黨建工作座談會提出,要建立開放性的互聯互動紐帶。要解決互聯互動缺少動力支撐的問題,必須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多方整合轄區資源,推進社區與駐區單位黨組織開展契約化共建,推動體制內單位黨建資源、體育設施、文化設施、教育設施、公共服務等向社區開放,把城市基層黨建由“獨角戲”變成協同用力的“大合唱”。
四是必須堅持把健全考核評價體系作為推進城市基層黨建互聯互動的有力抓手。全國城市基層黨建工作座談會提出,要堅持雙向壓實責任,雙向溝通協商,雙向考核激勵。要實現互聯互動常態長效,推動各領域黨建相融共生,就必須充分發揮考核評價的指揮棒作用,強化責任落實,明確“做什么”“誰來做”“怎么做”,形成城市基層黨建共同體,推動街道社區和駐區單位黨組織從被動的“要我做”變成自覺的“我要做”。
五、探討與評論
一是公轉帶自轉,互聯互動才能深度相融共生。城市基層黨建是系統建設整體建設,是大系統,是公轉,是組織共建、資源共享的共同體建設;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等各領域是子系統,是單位內部的黨建,單位黨組織參與所在地黨組織的互聯互動是單位黨建的外溢效應,兩者關系就是“公轉帶自轉、自轉促公轉”。組織部門和行業主管部門要鼓勵轄區內各領域黨組織主動走出“大院”,融入城市基層黨建“大平臺”,形成疊加聚合態勢,推動城市基層黨建內涵發展、系統增效。
二是黨心連民心,服務群眾才能真正凝聚群眾。城市的核心是人,關鍵是12個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樂業。發揮社區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就要眼睛下移、力量下沉、服務下傾,推動機關、企事業單位黨組織與社區黨組織互聯互動,多積尺寸之功,多做民生實事,實打實地解決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問題,才能更好地凝聚群眾、贏得民心。
三是想法變辦法,整合資源才能統籌用好資源。十九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盡可能把資源、服務、管理放到基層,使基層有人有權有物,保證基層事情基層辦。社區黨組織要善于借力借勢、找米下鍋,整合黨組織、群團組織和“兩新”組織力量,落實共駐共建責任,放大帶動輻射效應,把黨組織的組織優勢轉化為資源優勢,把黨建資源轉化為服務資源。
四是良治是共治,基礎鞏固才能執政根基鞏固。基層黨組織擔負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的重大責任。社區黨組織是政治組織,服務功能是為了實現政治功能。要充分激發社區黨組織內在活力,推進職能轉變,強化政治屬性,在服務工作中鮮明黨的意識、樹立黨的形象,在經常性活動中把黨員凝聚起來、把組織活躍起來,不斷夯實黨組織領導基層治理的政治和能力基礎。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云”